五子良将之首:张辽和于禁到底谁更牛? 三国的迷人之处在于,英雄辈出,战功显赫,故事性十足。蜀汉有五虎上将,东吴有十二虎臣,曹魏则有五子良将。这三个团队各显神通,撑起了三国鼎立的格局。 蜀汉五虎之首是关羽,东吴十二虎臣之首是程普,这两位的地位基本没有争议。但到了五子良将这边,究竟是张辽还是于禁更该当老大?这问题一抛出来,评论区就能打成一锅粥。 有人说张辽战功赫赫,绝对实至名归;也有人觉得于禁资历够老,官职够高,张辽得坐后排。到底谁才是第一名?今天我们就好好掰扯掰扯。 先聊聊争议的根源。张辽和于禁...
五子良将之首:张辽和于禁到底谁更牛?
三国的迷人之处在于,英雄辈出,战功显赫,故事性十足。蜀汉有五虎上将,东吴有十二虎臣,曹魏则有五子良将。这三个团队各显神通,撑起了三国鼎立的格局。
蜀汉五虎之首是关羽,东吴十二虎臣之首是程普,这两位的地位基本没有争议。但到了五子良将这边,究竟是张辽还是于禁更该当老大?这问题一抛出来,评论区就能打成一锅粥。
有人说张辽战功赫赫,绝对实至名归;也有人觉得于禁资历够老,官职够高,张辽得坐后排。到底谁才是第一名?今天我们就好好掰扯掰扯。
先聊聊争议的根源。张辽和于禁虽然同为五子良将,但他们的经历和性格完全是两种画风。张辽在吕布阵营时已经小有名气,投靠曹操后,战功更是像开挂了一样。
而于禁则更早加入曹操集团,从黄巾军时期就开始打怪升级,属于曹营的“元老级别”。按理说,于禁的资历、官职都压张辽一头,但问题来了,于禁有个致命的污点:他在襄樊战役中被关羽水淹七军,灰溜溜地投降了,还被曹操亲自批评“临危处难,不如庞德”。这一下,于禁的形象就彻底崩塌了。
而张辽呢?他不仅没类似的黑点,还在合肥之战中用八百兵力打得孙权十万大军屁滚尿流,直接封神。战功、名声、骨气,张辽全面碾压,这也是很多人认为他是五子良将之首的原因。
不过,于禁的支持者也有底气。他们会说,于禁加入曹操的时间比张辽早,战功同样不俗,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,他在曹营的地位是高于张辽的。于禁是五子良将中唯一一个假节钺的将军,这可是统兵大权的象征。
而且,于禁的军纪一向严明,他曾亲自去收拾难搞的朱灵,硬是让对方“众皆震服”。还有那次昌豨投降,于禁为了执行军令,亲手杀了这个老朋友,连曹操都感叹:“这大概是命运安排吧。”说白了,于禁虽然性格有点刚愎自用,但他绝对不是“混日子的将军”。
可惜啊,历史是结果论的舞台。于禁的问题在于,他的高光表现都被后来的失败掩盖了。襄樊被俘是一次灾难级的滑铁卢,不仅让曹操对他失望透顶,还让史书对他的评价一落千丈。
裴松之在《三国志》中甚至直言,于禁杀昌豨那件事“太过冷血”,还补刀说他后来被俘降关羽,最终死得难看,完全是“性格缺陷”导致的。于是,于禁的谥号是“厉”,含义是“暴虐无亲”“愎狠无礼”,听着就让人替他捏把汗。相比之下,张辽的形象就正面多了,他主动归降曹操,战功累累,堪称三国名将中的“兵法教科书”。
说到战功,这才是张辽稳坐五子良将之首的关键。张辽在白狼山之战中斩杀了蹋顿单于,为曹操彻底解决了北方边患。这场胜利意义深远,直接保住了北方的安定。
而合肥之战更是让张辽成了东吴小孩的“童年阴影”,孙权十万大军被张辽八百人打得狼狈不堪,连孙权自己都吓得躲在高坟堆上不敢吭声。曹丕后来评价这场战役时,感慨道:“自古用兵,未有如此者。”张辽靠这两场战役,就足以奠定他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了。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于禁没有襄樊兵败的黑点,会不会力压张辽,成为五子良将之首?答案是,不会。于禁的战功虽然不少,但影响力远不如张辽。
而且,于禁有个很大的性格缺陷:他“责人严,待己宽”,在军中人缘很差。张辽则完全相反,不仅能打仗,还会做人,东吴的降将甘宁就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。说白了,于禁输的不仅是战绩,还有人品。
张辽能成为五子良将之首,靠的是战功赫赫、性格圆融、形象正面。而于禁虽然资历深厚,但因襄樊战役的失利,彻底跌下神坛。历史没有如果,就算于禁当年像庞德一样宁死不屈,他的战功和综合影响力还是比不上张辽。
这场“谁是五子良将之首”的争论,张辽赢得毫无悬念。